全部新闻 公司新闻

中秋佳节,再读《缠解论语》,赞叹缠师之伟大

又到中秋,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吉祥安康!


难得在家休息,就想从书柜里找本书看,一眼又看到《缠解论语》,便从序言开始看起。5年前为纪念缠师离去5周年,出版了《教你炒股票》与《缠论解盘》,股海盗贼整理的并为之写序。看到《缠解论语》里股海盗贼在序言里最后一句,愿有缘得见此书者,以儒学真精神活在当下。 便想再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缠师在博客里也曾多次强调,股票的戾气太重,让大家多读读论语。一转眼10年过去了,为纪念缠师离去10周年的首届缠论论坛也将在10月27日的广州空港假日别墅酒店举办最近在首届论坛Q群里(859364003),大家对 “患”与“不患”的热烈讨论,也让很多人明白了炒股票与这读论语之间的关系。


这里把股海盗贼在《缠解论语》写的序引过来,让我们一起重读这(送给所有曲解论语的人)的论语吧。


整理者序

为孔子正名

 

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沉淀,使得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提到儒家文化,就不得不提孔子及《论语》。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为儒家文化的“原始文献”。历代研究《论语》者众多,单注释类著作就不下三千,可见中华大地从不缺解《论语》的人。而世人皆知“半部论语治天下”,知的是这些为《论语》而论语的人,却不知法度天下的真实孔子。

世人曲解孔子源自多方:

    一、今版《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其弟子根据自己的回忆,并将自己的理解穿插子曰间整理而成,并非孔子本身意愿,所表达的为其弟子理解的思想,并不能代表孔子真意。如《论语》对好学的标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的意思:每日认识他所没的,每月不遗忘他所会的,就是好学。估计这句话从古至今被N多人当做了好学的标准,不知误导了多少的莘莘学子,但这是孔子的标准吗?“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见,在孔子眼中颜回才是好学的标准,只有颜回能领悟孔子之学的实质而能“不迁怒,不贰过”,所以被老师盛赞。这里的“怒”不是通常所解的愤怒、怒气,而是“超过”的意思。

    二、先秦时期本就无标点符号,自汉朝以来才有句读,宋朝始有圈点,流传至今的《论语》为某代某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断句而成,并不是儒家最靠谱的“原始文献”。断句不同,所述之意自不同。如《论语》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版《论语》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通常解释为“早上问“道”,晚上死了也值得”。缠师笑曰:早上就闻“道”了,晚上才死,那中午干什么去了?如果“早上闻“道”,晚上死了”,就算值得,这也是私道,不能惠及旁人的私道,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而缠版《论语》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的意思。所谓“固守”,也就是“承担”。

    三、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难以把握,尤其是文字发展至今,变化更多,习惯地用白话文的思维去解释古文。缠师曰:理解文言文在于其神,其神不在字符中,是文章的整体,如同中医,离开了整体的字符是没有意义的。庖丁解牛,神遇而牛解,文言文的阅读也一样,神不遇而解其文,无有是处。那么孔子《论语》的整体是什么?曰:成圣之道。学论语是为了成圣,那就该从成圣的高度去解释论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今版《论语》断句:“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传统所谓权威名家解释为:善恶邪正之间不能合作共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谋划。人有人格,圣有圣格。这样的解释把要成就圣格的人组成了一个精英小团体,把“圣人之道”当做了小道、私道,这样的“圣人”胸怀如何去法度天下。缠版《论语》断句:“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缠师曰:“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

     而本书在为孔子正名的同时将要告诉你:

一、什么是学?谁学?学什么?学了《论语》能成什么?

路人问:《论语》中的学是什么?

缠师曰: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

路人问:谁学

缠师曰:君子学

路人问:学什么?

缠师曰:成“圣人”之道

路人问:学了能成什么?

缠师曰:“圣人”

二、儒学的真精神是什么

人的现实存在,不离“闻、见、学、行”,有所“闻”、有所“见”,因此有所“学”,最终依“学”而行。儒学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不是要给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来规划天地,而是要“行之”,就是要承担。任何的智慧,必须以承担为前提,没有承担,是不会有任何智慧可言的。承担,就是《论语》、也是儒学的真精神,而不是子夏所谓的“每日认识他所没的,每月不遗忘他所会的”。

三、推翻传统,重排《论语》,重解《论语》

该书所解《论语》,皆本《论语》文本。文本者,文所本也。离文本,文无所本,就谈不上任何解释了。《论语》,孔子及门人的语录,系统地讲述了君子如何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问题,但由于《论语》成书时间是在孔子等之后,历代又被腐儒折腾,因此,目前所袭用的《论语》各章间的顺序并不正确。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还《论语》以本来面目,必须对此重新排序。最原始的《论语》是不带标点符号的,站在不同的高度看《论语》,就有不同的断句,也就有不同的释义;站在不同的时期,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也一样有所不同,正如用白话文的思维去解释古文,难免错漏百出,所以必须对此重新断句、重解《论语》。另外,该书为更好地论证孔子真意,特在文中选取三家代表传统权威的释义来共同还原孔子的成圣之道。这三家分别为: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整理此书,一则向世人还原最真实的孔子,二则让世人知,人世间曾来过一位百世不出的奇人,他,用透视性思维颠覆了一个又一个的传统。

他,教你炒股票——揭示交易的真谛、详解《论语》——还原真实的孔子、论佛学——枯木龙吟照大千、谈时政经济——顶翻东西方经济学、揭数理科技——对应哥德巴赫猜想、玩音乐艺术——唱歌其实很简单、写诗词曲赋——挑战名博、名坛、名校。他,就是“全球第一博客”----缠中说禅。

最后,愿有缘得见此书者,以儒学真精神活在当下。

 

                                                 股海盗贼    2013年1215


下文为此书出版后,想通过某些渠道把此书递交给最上面的人,贼当时也为此写了《缠解论语》概要,今天我也将当时他写的概要发出来,希望有缘者能通过自己的能量,去影响更多的人,也期望有更大能量的人能读到此书,以当下承担,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为中华之更加富强一起努力!


《缠解论语》

      真正的孔子与大同社会


    一、学而时习之,“习”字真意

现在,“学习”成了一个词语,如白开水般了无味道,白话文里“学习”的含义,还比不了文言文中“学”的万分之一。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但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很难把握。

对文言文的把握,例如,对《论语》的解释,不能按照白话文那种西方式思维,首先假设文章的意义是如同细胞之于人体般由字符堆积起来,就如同西医般,白话文是一种死的文字。而文言文不同,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得其神,而其神不在字符中,是文章的整体,如同中医,离开了整体的字符是没意义的。庖丁解牛,神遇而牛解,文言文的阅读也一样,神不遇而解其文,无有是处。

   “习”,甲骨文中“习”是“羽”字下从“日”,“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就是“习”,也才是“习”。但后来所有的解释,都把“习”当成不断、反复、频频地练习、温习、复习之类,境界相差甚远。

    二、儒学的真精神——积极入世而行之

人的现实存在,不离“闻、见、学、行”,有所“闻”,有所“见”,因此有所“学”,最终依“学”而行。国人的通病——为《论语》而论语,只知却不知行。 儒学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不是要给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来规划天地,而是要“行之”,而是要承担。任何的智慧,必须以承担为前提,没有承担,是不会有任何智慧可言的。尽善尽美,不是一个固定的、先验状态,归根结底,就是承担本身。只有智者、仁者、勇者,才会有真正的承担,这才是真正的大智、大仁、大勇。 

    三、言行合一:真正的大同社会

   《论语》成书的春秋战国时期并无标点符号,自汉朝以来才有句读,宋朝始有圈点,流传至今的《论语》为某代某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断句而成,并不是儒家最靠谱的“原始文献”。断句不同,所述之意自不同。如众所周知“道不同不相为谋”,传统《论语》断句为:“道不同,不相与谋”,意为“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志趣不相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孔子有圣人之胸怀,有教化万民、建立大同社会之理想,所授乃是大道,怎会因他人志趣不同就不与谋?富人穷人志趣不同,就不能一起共事?富人志趣相同聚集成富人圈,穷人志趣相同聚集成穷人圈,岂是所谓的大同和谐社会?正确的断句应为:“道,不同、不相与谋”,这里的“相”应为去声,本义为“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于是就有了“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圣人不会因为他人与自己志趣不同就选择性地与人共事。人有人格,圣有圣格,“不相”其贫富诸相,一视同仁而教化万民,消除差距以求建立大同社会。

    四、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善人、胜残去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千古以来错解无数。最离谱的是,基本都把“善人”当成“好人”来解,“善人为邦百年”竟然可以解释成“好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

   “胜残”、“去杀”,是两个意思相仿的词并列而成,简单说就是“战胜残暴、制止杀戮”;“善人”,就是“使人善”,“善”就是好的意思。“亦”,“腋”的本字;“可”,相称;“亦可”,像人的两腋一样一体而相称。“善人”和“胜残去杀”,其并列是一体的,如两腋之于人,双翼之于鸟,钱币的两面之于钱币。“善人”和“胜残去杀”,其实就是不因其“贫富之相”而有所选择。对“好勇疾贫”和“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相的“不选择”,也就是对“贫富之相”的“不选择”,“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

   “胜残去杀”,是针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针对为富不仁的“富者”,包括贼王暴君、贪官污吏、奸商恶霸等等;“善人”,是针对“好勇疾贫”的“贫者”,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等等,都可以归之于“善人”之数。但必须强调的是,站在人和社会的整体角度,没有一个人是在任何方面都是“富”者,也没有一个人在任何方面都是“贫”者,但对于现实中的国家来说,经济、社会地位、权力等角度的“贫富”之相才最具有现实力量,这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孔子、《论语》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明确提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善人、胜残去杀”,这三组字是相互相成的,不可能光“胜残去杀”而不“善人”,也不可能光“善人”而不“胜残去杀”。对于“胜残去杀”来说,只有“胜残”才能“去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胜残”是不可能“去杀”的。

   五、孔子的庶、富、教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该两问两答的意思很简单,但关键的难点在这三个字庶、富、教,所有传统的解释都是把当成人口众多、人丁兴旺,把当成增加财富,经济富裕,把当成教育、教化以提高素质之类。之所以有这种理解,都是因为对《论语》、孔子的总体思想没有一个切实的把握。其实,这三字诀说的就是如何使人善的次第,而使人善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三字诀说的就是如何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次第问题。而通常的解释是有很大毛病的,例如不能说了才、才搞教育,如果真是这样,那教育兴国又如何解释?这里,教育不就排在国之前?这次第不就出问题了?

   “庶,不单单指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关键还指各种人以及社会生存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是不同。一个地方,就算满大街都是人,但清一色都穿同样的服装、同样的面孔、同样的神态,这样,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人如此,物也一样,所有商店都一个样子,所有报纸、传媒都一个样子,所有的文化都一个样子,这样也不是。只有不相(“不相”意为“不选择”)才能不同,只有不同才有多样性,才能称得上的前提就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但就像鲁式国家鼓吹,其实只是假仁,在鼓吹自由的地方,其实也是谈不上自由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多样性被资本的单一性所掩盖,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没有多样性的,有的只是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颜色其实只有一种,就是资本。在权力资本同一性的社会里,其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如资本主义社会般的社会里,是谈不上的。没有,其也是单面的。只有了,才可能谈得上富之。所以,子曰:庶矣哉!后,接着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然后才有孔子富之的回答,这里的次第是不能乱的。,不单单指增加财富,经济富裕。在上面也曾反复强调,贫富不能光从财富角度看,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存在着贫富问题,而富之,是综合的,包括财富、人的素质等等,都存在富之的问题。而富之必须在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不同不相(不相为不选择之意)的总原则下才有可能富之,而这富之是针对人的所有方面,用一个现代的词语,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富之就是使人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谈得上。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富之是针对所有的人,如果只针对某一部分的人,那连不相都达不到,就根本谈上不,只有先对贫富之相不相之,才谈得上对所有人的富之

   “教,必须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的对应着不同程度的。这个,在古代具有教育、政令、法令、政教、教令、宗旨、学说或学派、宗教等含义,用现代术语,这个包括了整个上层建筑领域。这个主要不是指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化以提高素质,这种意思其实已经包含在富之里,富之当然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其实,主要是针对个体来说的,富之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而每一个个体如何连接成为一个社会的整体,体现为整个上层建筑的结构,也就是。由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可分关系,这个,其实就指代了整个社会结构。,其充分发展的形态就是全面发展的人自由地联合构成整个社会的结构,用一个现代术语,就是整个社会结构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成,对西学熟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定义。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庶、富、教发展程度。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庶、富、教充分发展所呈现的面貌。只有自由人,才会有多样性,才会有不相不同,才有真正的;只有全面发展,才有真正的;由,充分发展而形成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这才是真正的庶、富、教,就是不同成其大而大同。庶、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的发展水平,只有庶、富充分发展,才有的充分发展,庶、富对应的是人不相,而的充分发展最终对应的就是人不愠,只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成的,才是构成人不愠世界的社会结构基础。而只有人不愠,才是真正的善人

两千多年的《论语》和一百多年的《共产党宣言》竟然有着如此的切合,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终极意义上,伟大的思想总有着共同的维度。马克思和孔子所用的方法可能不同,他们之间由于时代、文化所引发的鸿沟使得他们似乎难以相见,而其实他们是心心相印的。庶、富、教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揭示了两个文明所代表的最高思想在终极意义上的汇合,这也是国学和西学在终极意义上的最终交汇。孔子,万古不磨;马克思,万古不磨。站在汇合的终极意义上,马克思是真正的儒家,而孔子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跨越两千多年的握手,该来的总要来的。



【点击查看原文】
官方直播
在线咨询
企微咨询

企业微信服务
软件 培训 定制

扫码支付
在线留言